Facebook广告内部是如何寻找目标受众的?
今天的内容将涵盖三个主要部分:
第一:关于Facebook广告投放的一些基本原则;
第二:Facebook是如何在平台内寻找潜在目标受众的;
第三:解答大家在Facebook广告投放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。此外,今天的内容还会穿插一些用户的提问。哈哈,我发现根据用户提问来写文章,能够拓展更多话题,内容也就更加丰富了!
Facebook广告投放,是一门玄学。
实际上,真正投放过Facebook广告的人都知道,Facebook广告有时像是一种“玄学”。
什么是“玄学”呢?
举个例子:你当前跑的一个Facebook广告,ROAS(广告回报率)表现非常好,达到了1:10。这意味着你投入了1块钱,却赚回了10块钱,这样的生意简直太棒了。
然而,接下来你决定复制这个广告,照搬一切,不改预算、不改受众、不改素材,几乎一模一样地复制,但你会发现,新的广告表现却可能糟糕透顶。
这让新手感到困惑,为什么会这样呢?
明明是自己建立的广告,没有和其他广告组产生竞争,广告目标也都是一致的,为什么复制过来的广告效果却这么差呢?
这就是所谓的“玄学”。不仅是新手,很多老手也没办法解释清楚。
Facebook广告的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,比如受众、广告创意、预算、版位、兴趣等……这些都可能左右广告的表现。
所以我要说,Facebook广告并不是你按照某个人的建议去做,就一定能得到预期结果。
并非如此!
在Facebook广告投放中,有三点大家一定要记住:
第一:Facebook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投放公式,1+1不一定等于2。
第二:所有优秀的广告投放者,背后一定有通过大量资金投入积累出来的经验。
第三:Facebook广告的成功有时真的是“玄学”,最重要的是不断测试。
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三点,那么你可能在广告投放的过程中走弯路,甚至被割韭菜。
为什么要复制广告?
即便Facebook广告有时那么“玄学”,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解答一些常见问题的。(我今天突然意识到,利用提问来写文章也是一个好方法,未来可以写的内容就多了!)
今天有朋友问我:
“早鸟,为什么当一个广告表现非常优秀时,大家会选择用复制adset的方式来扩展广告效果,而不是直接把这些广告复制到另一个CBO中并增加预算?”
举个例子,在我们投放Facebook广告时,可能采取以下策略:
CBO 1里有10个adset(其中5个广告表现非常好);
CBO 2里同样包含10个adset,但保留了CBO 1中5个表现好的广告,并将它们分别复制一遍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不直接翻倍CBO 2的预算,而是选择复制这些广告呢?难道是担心这样受众会看到两次广告吗?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Facebook广告是如何寻找匹配受众的。
这部分内容可能有不少人不太了解,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。
PS:关于CBO是什么、CBO的原理、CBO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,这些内容我今天不详细讲解,大家可以自行学习和了解。
Facebook广告,内部如何寻找潜在的目标受众?
Facebook广告的算法,尤其在广告组层面,工作原理有些类似于这样:
当你投放广告时,首先你的广告系列中的广告受众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广告组。在这个阶段,受众实际上是在进行测试,而这个测试在Facebook系统中是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。Facebook有一个内部匹配标准,通过这个标准来确定哪些受众对广告的反应最好。
我们知道,Facebook的广告算法使用的是预测性算法(Predictive Algorithm)。简单来说,机器学习算法通过“学习”广告投放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新广告投放的效果。
机器学习算法主要有两种类型:回归算法(Regression)和分类算法(Classification)。
回归算法的输出是连续的数值,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条直线,任意一个横坐标X值都能对应一个Y值。
分类算法的输出结果则是区间或类别,而不是连续值。例如,分类算法会告诉你某个用户是否会购买你的产品,输出的可能是“是”或“否”。
举个例子,假设你问:“这个用户看到广告后,会不会点击购买我的产品?”
分类算法会告诉你,答案是“Yes”或“No”。
而回归算法则可能给出具体的概率,例如“有68.59%的可能性会购买,31.41%的可能性不会购买”。
实际上,回归算法和分类算法并不是完全不兼容的。比如,你可以设置一个区间,例如回归算法输出的值低于60%就算作“No”,而不低于60%则算作“Yes”。这样,回归算法就可以转化为分类算法。
无论使用哪种算法,机器学习的核心目标都是分析受众的特征(如人口统计数据),并预测他们的行为。
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,假设某广告组中的一个广告,受众唯一的兴趣爱好是“手机壳(phone cases)”。在测试阶段,Facebook可能会把这个广告推送给一群同时对手机壳和狗感兴趣的用户,并观察他们的反应。
然后,第二天,Facebook可能会将广告推送给另一批受众,这次是对“手机壳和猫”感兴趣的用户。接下来,Facebook会根据这两组受众的表现数据,优化广告投放,结合你的网页像素(pixel)数据,分析哪些受众最可能对广告做出积极反应。
所以,这实际上是Facebook广告的优化和测试过程。当然,Facebook的算法并不是仅仅通过一个受众组与广告素材的单一测试,而是会同时测试多个维度。
例如,在前述例子中,Facebook可能不会仅仅测试“手机壳+狗”这一组,还可能同时进行其他多个测试,这些测试会涉及到受众的兴趣、人口统计特征等多个因素。
Facebook对用户的特征了解得非常清晰,能够从多个维度同时进行测试。这就像是Facebook派遣了多个“先遣队”去摸索潜在的受众,了解哪些人群最可能对你的广告产生兴趣。每个“先遣队”根据不同受众的表现来反馈信息,最终Facebook会增加表现最佳的受众组的预算。
这就是Facebook广告优化的过程,尤其是在CBO(Campaign Budget Optimization,广告系列预算优化)下,如何通过不断测试、调整和优化受众匹配来实现最佳效果。
为什么要以复制广告的形式来增加预算?
在解释完Facebook广告如何寻找匹配受众之后,接下来我们来回答一下前面提到的同学的问题:
为什么要用复制ad set的形式来实现广告扩展,而不是直接将它们复制到另一个CBO中并增加预算?
复制广告的关键在于Facebook广告的学习阶段(Learning Phase)。每个广告组在运行时都有一个学习阶段,这是Facebook算法调整和优化广告表现的过程。如果你直接增加预算,广告的学习过程可能会被打断。
举个例子:假设一个广告之前的预算是每日50美金,广告表现非常好,现在你想将预算提高到500美金,这样就会导致Facebook重新开始学习,重新匹配受众,重新调整算法。这样,原本良好的广告效果可能会被打断,甚至表现变差。
所以,为了避免打断学习阶段,最好的做法是复制广告组。这样你就能在新广告组中保持预算不变,允许Facebook继续进行学习优化,同时不会影响到原广告组的表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复制广告时,最好是连同广告系列一起复制,而不是仅仅在现有广告系列中复制一个已经获胜的广告。通过这种方式,你能够确保广告效果最大化,同时避免改变广告的学习环境。
总结来说,复制ad set而不是直接增加预算,能够更好地保持广告的稳定性和学习效果,避免打断广告的优化过程。
以上